摘要及关键词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清醒的历史自觉、勇毅的历史主动。从形成发展的时间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本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立足现实,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形成发展的空间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立足中国,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又放眼世界,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又致力于实现中国同世界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从形成发展的本体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文化建设的本源,在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不断拓新和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时间向度;空间向度;本体向度
作者简介: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立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师。
观点提要
从形成发展的时间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澄明了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的历史脉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本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立足现实,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巩固和拓展中华文明根基
从形成发展的空间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看待和处理了中华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
立足中国,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力;放眼世界,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间接动力。
从形成发展的本体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文化建设的本源,突出强调文化建设不能丢掉根本,彰显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主体性、政治力量的主体性、人民实践的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筑牢基础理论、领导力量的支撑,不断拓新和发展。
文化蕴蓄于人们代代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是人类信仰、思想、智慧乃至情感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和精神、智慧的结晶,其形成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清醒的历史自觉、勇毅的历史主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21 世纪的创造性表达和创新性发展。从时间向度、空间向度、本体向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根基、动力和支撑,对于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时间向度:从中华文明历史演进中全面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根基
从形成发展的时间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澄明了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的历史脉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本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立足现实,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巩固和拓展中华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不忘本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阅读大量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例如,《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等中国经典古籍,《离骚》《古诗源》《李白诗选》等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通史简编》等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在地方主政时,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从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底蕴中汲取力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突出强调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990年 1 月,习近平同志在谈闽东文化建设时强调,“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出要通过发展闽东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要把握住闽东的闪光之处,宣传和介绍闽东,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了解和信心。2006年 5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写到:“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进一步谈及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觉察到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中华文明 5000 多年发展史中探究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强调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集社会理想、传统伦理、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统一,其形成发展“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其中,儒家思想占据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2023 年 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一是连续性特征。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从未中断,政治实体衔接有序,文化传统赓续传承,只有深刻把握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才能科学理解和把握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二是创新性特征。“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从《大学》《周易》等经典彰显的革新品质,到封建时期对礼法制度的守正创新,再到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进取精神,不断创造辉煌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三是统一性特征。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质。“向内凝聚”是中华文明矢志不移的追求,以“大一统”理念为代表的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对推动治世或盛世具有重要意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团结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四是包容性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多元文化汇聚而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具有鲜明的包容性特质。中华民族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能够“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及其文明进行深度交往、通达适变,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交融中实现自身发展并绵延不断。五是和平性特征。中华文明始终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理念,和平性是其突出特质。天下大同、共生并进、交通成和、保合太和、慎战不战等,是中华文明道德秩序建构遵循的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中华文明追求的理性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充分传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在赓续中实现创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立足现实: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和发展的新样态文化。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等地推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1989 年 12 月,习近平同志任职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专门论及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把科学文化建设贯穿脱贫致富全过程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指出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而且是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提出要“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尤其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自信心。2002 年 12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记协第七届理事会和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讲话中突出强调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将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升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2005 年 7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报告中对建设文化大省提出具体要求和遵循原则,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质特征、根本方向、工作方针、重要任务、基本要求、内在动力及最终目标,提出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加快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的任务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及要求作了系统论述。一是深刻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时明确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是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其实践之源。三是重点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的文化建设历史方位,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建设基本纲领,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推进强国建设的文化建设重要目标。
(三)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着力回答和解决的重要问题。1940 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建设的中华民族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破解了中华文化向何处去、什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重大课题。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到党的十五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基本内涵;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关于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理性思考及基本原则,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入新阶段,面向未来,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文化篇课题。一是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2014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民族精神的增强,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富强。二是着重强调中华文明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2016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突出强调中华文明要与时俱进,注重使中华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三是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上述重要论述标志着党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进入新阶段。
二、空间向度:从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发展中辩证看待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
从形成发展的空间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看待和处理了中华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立足中国,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力;放眼世界,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间接动力。
(一)立足中国: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出发,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把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立于自身基点之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立足点,也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路径所依。
1. 文化自信是理解和坚持“走自己路”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文明拥有 5000 多年文明发展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中国在与其他文明发生碰撞时始终保持强烈的文化自信,并对其他文明进行有效的融合发展。近代以来,伴随国力衰微,文化不自信之声逐渐显现。“其中有两次大的挑战:一次是 20 世纪 20—40 年代的中西文化优劣之论争,另一次则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这两次挑战的相同之处在于都着力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关系及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次主要发生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结果是‘全盘西化’的论调一度占据上风;后一次则发生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得到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将文化自信置于民族和国运兴衰的空前高度加以认识,提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提和基础。
2. 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文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政治发展道路、经济发展道路,还是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本质在于走自己的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即不能按照西方发展道路及其价值观办中国自己的事情。2013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各个民族、国家都是在继承以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决定了其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现实性,必然要求各个民族和国家审慎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以儒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由建设一个具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国家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历史命运看,中国拥有上千年完整、系统的封建制度,近代因错失工业革命、遭遇外敌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从基本国情看,中国是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方大国,基本国情具有自身特点。此外,从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总结角度看,照搬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上述历史经验表明,在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3.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是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的首要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绵延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近 30 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70 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立足当代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坚定文化自信、走好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目标和首要任务。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中华文明 5000 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中华文明得以赓续。
(二)放眼世界: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思想体系,深刻关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始终坚持以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发展。
1. 坚持从平等性原则出发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共同构成世界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创造的多样文明,强调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不能具有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贬损其他文明的傲慢与偏见。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不同国情、不同民族、不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应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2. 坚持以包容性态度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
中华文明秉持“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彰显了文明的包容性特质。中华文明始终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多元文化汇聚化解文化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时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要坚持包容“他者文化”的态度和自信,包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与世界其他文明交往交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3. 坚持以互鉴性原则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对世界文明的开放胸怀,强调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的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在交流互鉴中择善而从,无论古代的世界文明,还是现代的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等,要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将其与中华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架设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例如,加强政党、民间组织往来,深入开展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领域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文明交流格局。更为重要的是,互鉴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更不能莫衷一是,要结合本国实际和文明观念创新发展,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现代资本主义狭隘文明观及其主导的“文明野蛮”二元对立模式,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在开放包容中促进中华文明及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进步。
(三)实现中国同世界的良性互动,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致力于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培育创造和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科学处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者呈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中华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本民族的突出特质,就其意义而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文化发展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融通古今中外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基于吸收、对照、升华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应然选择。在解决和优化民族性问题的同时,有能力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从特殊性问题中找到普遍性发展规律,为解决人类文化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把握好利用好国外社会科学资源,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发展文化既要立足国内,又要开门搞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世界所有国家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都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有益滋养,“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例如,“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要把握好国外社会科学的优秀资源,坚持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不能将国外社会科学资源视为“唯一准则”,也不能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滑入机械论的泥潭,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吸收。即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以“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融合国外优秀文化资源,推进中华文化的形式、机制、思路创新,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发展。
3.把握好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的优秀理论资源之一,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中国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彰显更加深远的影响力、真理性。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任务。“第二个结合”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结合”的前提、结果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尤其是价值理念的相互契合,是其实现有机结合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的深刻“化学反应”,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充分把握好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大增量。
本体向度:从文化建设本源中深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思想理论支撑
从形成发展的本体向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文化建设的本源,突出强调文化建设不能丢掉根本,彰显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主体性、政治力量的主体性、人民实践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筑牢基础理论、领导力量的支撑,不断拓新和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是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大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其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贯彻和彰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各种敌对势力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野心仍然存在。“他们选中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历史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难以守住。基于严峻形势,在思想文化领域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2005 年 7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总结建设文化大省经验启示的第一条即:“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首要制度提出,全面阐释了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提出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先后召开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不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本清源,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鲜明反对、抵制、廓清各种错误观点,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领域巩固向上向好态势。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实上,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何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党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文化领导权,掌握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充分体现了党对文化地位作用认识的升华。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人民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能够凝聚全社会意志和力量,逐渐建构起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能够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揭示了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高原则。其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首要的是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从 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把“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作为“九个坚持”之首,到 2023 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个强调”之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作为“七个着力”的首要政治任务,表明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其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关键要落实各级党委、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建设要落实政治责任,“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分析研判和统筹指导宣传思想领域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战略任务,“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好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重大工作部署、重大形势分析,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宣传思想领域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履行好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命题,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出发点。主体性属于哲学范畴,主要指人们(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对象(客体)形成的关系,突出强调实践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体现为“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一个民族坚守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明以国家形态由古发展至今未曾间断,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文化主体性,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使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其一,文化建设的主体深刻体现了主体性。中华民族文明建构的主体是中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刻体现了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融汇儒、道、法、墨、阴阳等百家思想,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党带领人民在进行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成就、革命语言等革命文化,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特色;新时代,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借鉴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推进自身发展,彰显了文化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动性、主动性。其三,文化建设的路径深刻体现了主体性,在“两个结合”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集中和最有力的体现。
文化建设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是历史发展过程,要注重从生成性、过程性视域审视文化的形成发展,总结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真理性与价值性、传承性与创造性等辩证关系,有力推进了中华文化的本土化与时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彰显强大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在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本体向度深耕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特点和独有规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勇气谱写好文化建设的当代华章。
文献来源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