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思政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资讯 >> 正文



斯琴格日乐 刘建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
日期: 2023-08-2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该文刊发在《广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P32—39


作者简介
斯琴格日乐(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法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网络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建华(1971—),男,内蒙古凉城人,法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网络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安全。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之路。它的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下被动卷入现代化历程的教训启示,印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不断汲取借鉴人类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展示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是融合近现代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理论藩篱,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走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人类文明整体与民族国家深层融合的逻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引用格式】斯琴格日乐,刘建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 [J].广西社会科学,2023(5):32-39.


· 正文 ·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久经考验,在苦难中前行,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从生成逻辑的视角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生、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向,有助于从学理上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心任务、本质要求和价值指向,从而以更加昂扬的锐气和历史的主动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从被动卷入到主动求变的艰辛探索过程,或者说是外生型、后发型的现代化过程。其历史发生既有近代以来民族衰败自救中的教训启示,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动求变中艰难探索的经验总结,还有对人类现代化发展文明成果的汲取与借鉴,同时也受到世界历史内在规定性的牵制和中国现实发展规律的深刻影响,展现了中国人民自主掌握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坚强意志与决心。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启示
近代以前的中国一向以文明国家著称,在农耕文明上一直引领人类发展,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奋斗史。当人类开启工业时代谱写工业文明的历史画卷之时,我们却在抱残守缺,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然而,内不改革、外不发展、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当西方率先迎接工业化浪潮并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后,古老的中国被殖民者的铁蹄践踏,一连串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自救,国人技不如人改技、制不如人改制、思想文化不如人改思想文化,救亡图存道路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即使像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后的现代化尝试也未能成功。针对洋务运动“改技”的挫败,梁启超总结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3]事实上,即便奉行改制的戊戌变法虽有“国务”层面的改革,但也因其思想观念陈旧与不合时宜而未能如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终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以至于孙中山在念及革命尚未成功的感慨时指出:“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4]近代以来企图通过改革寻找中国富国强兵式的现代化出路的失败教训,给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其一,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伦理秩序的国家,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影响至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形式改革很难触动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变革;其二,把西方现代化模式简单化地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其三,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自身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客观上预示着不可能摆脱对旧制度旧体制的依赖,其改革和革命式的现代化必然会受阻;其四,无视底层百姓力量的唤起和思想的解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式的变革不仅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理论支撑,只是形式上效仿西方的现代化做法,失败是必然的。就像美国左翼学者强调的那样:“后发国家一旦听信自由主义那一套,就注定难以改变被奴役的命运。”[5]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动求变中艰难探索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社会学的惰性理论认为,自然界有惰性物质,人类社会有惰性现象。社会成员一旦消极保守,就会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毫无兴趣,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如果说近代中国现代化被动发展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惰性化被逼无奈的选择,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的主动求变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使现实的历史需要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要求内在一致起来,获得了最全面的主体性力量,作出了正确的历史的选择”[6]。当旧民主主义革命效仿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遭遇重大挫败后,中华民族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受辱,使中国先进分子彻底意识到西方文明掩盖下的蛮横和霸道,开始自觉觉醒并主动寻找中国的现代化出路。中国现代化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缺乏经验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新中国在国家建设上主要学习苏联的现代化做法。但在照搬苏联模式的过程中,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经过广泛调研,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策略,并逐步绘就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7]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确定为“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8]自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了中国道路选择的目标和方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蓝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在“富强、民主、文明”目标基础上增加了“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现代化发展历程中,面对新问题、适应新形势,都是顺势而为、主动求变、科学探索与锐意创新的结果。经过百余年艰苦探索,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式现代化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优势。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9]。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核心意涵的科学概括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三)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创造实践中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益成果的借鉴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同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并不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另起炉灶,而是在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以及其他国家能够代表人类现代成就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着眼于中国自身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变革与创造性发展,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诚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起步晚,而且底子薄,经验少,生产力极不发达,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正如邓小平强调的那样:“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1]当然,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人类文明也并不等于西方文明。中国在吸收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时也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资本主义模式,而是在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分辨基础上的借鉴。由于西方国家最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推动者,因此,中国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现代化经验与做法无论如何是绕不过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只有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并在借鉴过程中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跨越式超越。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充分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兴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物质文明建设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从农村包产到户到精准脱贫,从先富带动后富再到共同富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经济现代化到国家现代化再到人的现代化等等,无不体现出在学习中借鉴、在批判中吸收、在创新中超越的实践历程。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始终没有游离于人类文明之外,也没有脱离于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之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对人类文明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技术进行借鉴吸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有机结合。正因为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也具有中国现代化发展样态的独特性;既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也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既突破了社会主义传统的现代化体例模式,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范例,创造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是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唯物史观表达,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底蕴的时代性彰显,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认识。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史观表达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社会形态”[12],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然而,要在人口规模巨大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是一件极其复杂而艰难的事情。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就必须推动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为物质生产是决定和制约着人类历史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活的、精神的一切活动。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3]正因为生产力是全部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发展物质生产力,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为了使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就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消灭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可以再搞商品生产以及积极探索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的思路和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和推动为改变新中国落后的面貌、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5]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同时也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为人口较大规模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扶贫帮困转向精准脱贫,并把脱贫攻坚置于战略位置,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地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塑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奋斗,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紧紧抓住物质生产资料这个“牛鼻子”,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针对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方针、政策的调整,成功开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生动诠释。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总是与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民族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文化基础,也是适应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应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之中,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着创造性转化。事实上,从现代文明发展的视角来看,民族优秀文化既是现代文明跳出“文明优越论”的有效批判和矫正,也是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更是民族国家自立自强的文化根据。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绵延中积淀起“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熔铸于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引导并推动着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也是中国自身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砝码。为此,面对西方现代化进程普遍存在的“内在的二律背反和矛盾”[16],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有可能跳出二律背反和矛盾,实现现代化文明的重新塑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方面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及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国强必霸”的狭隘现代化发展逻辑,科学反思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对人类文明的僭越和误导;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掘和阐释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在此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有效衔接,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独具民族文化标识、表征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现代化发展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战略。诸如“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民为邦本”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和衷共济”“和气生财”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及将古丝绸之路延伸到“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这种对中华文明继承中的创新,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印刻着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而且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外延,展示出中华文明极强的韧性和巨大的时代穿透力,为人类现代化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实践思维和价值追寻,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支撑和文化基础,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民族的独立性和文明的现代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创新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为广泛也是最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是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式现代化一条道路,后发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要想坚持政治的主体性、发展的民族性和模式的独特性,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现代化道路始于近代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是不自觉地被卷入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碰了无数钉子痛定思痛后的理论创新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7]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和批判,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乃至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进行全方位总结,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本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和不断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明确的历史使命以及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脚踏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时代化付诸中国实践的结晶,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预言,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时代化进程中特殊规律的科学把控,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这条新道路的理论生成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理意蕴,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滋养,更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民族化创新实践的最生动展示和最深刻诠释。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历是一致的。在实践路向上,以追求人民福祉为主题、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价值取向,并在与时俱进中兼收并蓄,在吐故纳新中创新创造,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追求人民福祉的主题路向
现代化在实践中只有回答和解决好“为谁的现代化”等主题性问题,才有可能开创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实践道路。从这个角度讲,主题路向是现代化实践生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决定现代化性质和方向的基础。以资本逻辑或以个人逻辑为中心的西方国家虽然自诩为“民主社会”,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式的直接选举也好,还是“天赋人权”下的社会治理也罢,“民主”选举背后掩藏的是资本游戏,“人权”治理下的是强权政治,“文明”浸染下的是种族歧视、地缘冲突和难民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扬弃了以资本逻辑为主题的发展模式,而是以追求人民福祉为主题,“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出发点,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规划了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18]。可以说,以“追求人民福祉”为主题进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社会历史推动者和创造者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牢记和践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明确了主题进路、奠定了价值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追求人民福祉的现代化主题具体体现为:其一,符合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9],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有获得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其二,有效体现人民意志,真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而真实地体现了人民意志,无论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无不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和愿望。其三,充分激发人民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人民的创造精神,是人民心声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40余年伟大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努力的结果,也是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激发人民创新创造的结果。不言而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始终把“追求人民福祉”作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围绕“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五位一体等事关民生福祉的主题路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崇高使命,通过长期艰苦奋斗逐步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实现了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获得了巨大改善,社会风清气正,“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面对新征程、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0]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中国式现代化贯彻到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题的再次确认,也是踏上新征程新任务主题的现实昭示。
(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路向
任何发展道路都必然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向中最明确的目标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惨痛历史,确认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1],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2]。然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的客观现实,踏上新征程究竟如何稳步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准确定位,明示了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证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是由中国式现代化性质、内涵及其优越性所决定的,而且这一实践路径最为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性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造出的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之路,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3]从内涵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句话,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其终极目标指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优越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殖民掠夺残酷盘剥他国人民物质财富来发展现代化的扬弃,也是对帝国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模式弊端的克服,更是对苏联以“休克疗法”发展现代化教训的汲取,它是立足于中国自身实际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人口规模现代化目标的彰显,其目标就是努力建构一个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最终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路向不仅发端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时期,而且形成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过程,其目标路向终归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路向
任何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也要有鲜明的价值路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通过野蛮征服、杀戮和抢掠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取向,也突破了现代化进程中“文明冲突”和“修昔底德陷阱”论调的现代化发展取向,同时扬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资本逻辑”掩盖下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价值取向,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价值理念相结合,正确处理了“资本”与“现代化”以及“资本”与“人民”的关系,更加突出了“人民逻辑”至上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创造出了一条异质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全新的发展道路。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一开始就是在资本贪欲的驱使下,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对内进行残酷镇压,进而通过对外掠夺和对内剥削走上的现代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血腥发家史,马克思主义曾予以强烈的批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4]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立足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变革现实中,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创新创造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明的因子和养分,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各美其美”的精神,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主张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道路应由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并一直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文明建构的伟大现实中,统筹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主题,以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为动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经过长期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现出社会主义文明的光辉前景。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跳出了西方中心主义所宣扬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的现代化迷思,站在人类文明的新高度,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举措,坚持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信条,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价值路向,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称霸世界的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21][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4;35-36.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3] 梁启超全集:第二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414.
[4] 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9.
[5] 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0-26.
[6] 涂良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学术交流,2021(12):5-14.
[7]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8]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9][2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46.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11][14][1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8;364.
[12] 王伟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哲学研究,2022(9):5-12.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5.
[16] 艾森斯塔特 S N.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6.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18] 韩喜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N].吉林日报,2021-08-09(05).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
[23]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01).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1999-2021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苏尔干街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