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作为“大国重器”和国民经济顶梁柱,国有企业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英雄楷模、锻造出一系列先进精神。《国资报告》刊发了入选100位重要英雄模范名单的十多位国企人(集体),以及荣获“七一勋章”的五位国企人的故事,供广大国资国企干部职工学习。
今天为您带来《国资报告·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特刊“百年风采·七一勋章”的第五篇《黄宝妹: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黄宝妹: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
黄宝妹1931年12月出生在上海浦东,1952年11月入党,是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的纺织女工、工会副主席,党的八大代表,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七一勋章”时,颁奖词这样介绍黄宝妹: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坚持发光发热,是退而不休的老劳模。1944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仅13岁的黄宝妹就进入当时日本人经营的裕丰纺织株式会社当童工。厂里管理严苛,黄宝妹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稍有不慎就要被工头殴打。一直到解放后共产党接管纱厂,取消了搜身制度、“拿摩温”(工头)制度等,黄宝妹才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怀着对新时代的信任和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黄宝妹把满腔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通过勤学苦练,她对纺织厂的工序、工艺流程了如指掌,在纺车间跑一个巡回,就能准确算出需要花费的时间,一捧棉花几斤几两重,用手就能掂量得出,人人都夸她“肚里有个钟、手上有杆秤”。皮辊花是粗纱进行细纺时,由于纱线端头而卷绕在皮辊上造成浪费的棉纤维。为了给国家节省资源,黄宝妹创造了“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操作法,并在全场推广,不仅能节省三分之一人力,还可以让机器实现24小时不停运转。1953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可照看8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纪录,从全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1958年,黄宝妹主演了讲述自己真实经历的艺术纪录片《黄宝妹》大获成功。有人建议她去当“明星”,但她说“我的岗位永远在车间”。1960年,黄宝妹作为优秀工人代表进入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进修。解放前还是文盲的她硬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拿到了大专文凭。此外,黄宝妹还多次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参与相关外交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风采。生活中的黄宝妹也秉持着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作风,践行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一家五口好不容易从棚户区搬到厂里安排的宿舍,又因为别的职工家房子被龙卷风刮倒而坚持让了出去。退休后,黄宝妹继续发光发热,参与多地多个棉纺厂建设,积极服务居民群众。她参加了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甚至在B站“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了“UP主”,宣讲劳模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
☆ END ☆来源:国资报告
![]()
电子商务学院新媒体宣传部出品
监制:雷欣欣
主编:任益
本期编辑:金媛
视屏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