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作为“大国重器”和国民经济顶梁柱,国有企业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英雄楷模、锻造出一系列先进精神。《国资报告》刊发了入选100位重要英雄模范名单的十多位国企人(集体),以及荣获“七一勋章”的五位国企人的故事,供广大国资国企干部职工学习。
今天为您带来《国资报告·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特刊“百年风采·七一勋章”的第三篇《吕其明:音乐创作要为人民服务》。
吕其明:音乐创作要为人民服务
![]()
吕其明,生于1930年,是一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10岁随父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获得“七一勋章”后,吕其明抑制不住其激动的心情,在镁光灯的聚焦下说:“‘七一勋章’这份荣誉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这是党对我70多年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的肯定和鼓励。”回顾这70多年,是音乐将吕其明和共产党员的使命联结在一起。吕其明10岁的时候,他就随同其父吕惠生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师的抗敌剧团。动人的旋律、激情的节拍,在幼小的吕其明心中萌发出希望的种芽。1942年的一个春天,一位音乐人走进吕其明所在的部队,最终打开了他人生中的音乐大门。他就是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一次部队联欢会上,吕其明看到正在进行着小提琴演奏的贺绿汀,羡慕不已。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吕其明荣幸地得到贺绿汀的亲自指导,从乐理知识到演奏技巧再到艺术家的修为,可谓收获颇丰。他的音乐修养也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之后,吕其明被分配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作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之余坚持5年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完成作曲系本科的全部课程。在音乐创作之路上,吕其明意识到艺术家不应只注重音乐作品本身的演绎,还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要让音乐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吕其明时常和他的同事们分享道:“坐在亭子间里是写不出东西的。”在担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期间,吕其明为了更好地创作电影《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带领词曲作家杨庶正、肖培珩直赴山东胶东地区深入生活,在胶东民歌中找寻灵感。之后他终于创作出极富地方特色和浓厚情感的旋律,让人们一下子就走进了沂蒙地区的大好风光之中。《红旗颂》是吕其明音乐创作中的另一个力作。1965年,在接到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任务时,吕其明只有很短的时间用来创作。这一时刻,吕其明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硝烟滚滚的战场图卷。他又想到建国后天安门城楼前红旗招展的雄浑场面。此情此景令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最终,吕其明利用短短的七天时间,创作出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红旗颂》,创下了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的纪录。2019年5月26日,是吕其明的生日。这一天,《红旗颂》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吕其明激动地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 END ☆来源:国资报告
![]()
电子商务学院新媒体宣传部出品
监制:雷欣欣
主编:任益
本期编辑:金媛
视屏剪辑![]()